1、张四方,朱玥凌,鲁中全. 化学教材排版更新对其功能的影响及教学启示[J]. 教学与管理,2022,(27):80-84.
2、Ronghui Que, Wenjie Ding, and Sha Sha, A Simple, Facile Demonstration of Copper and Nitric Acid Reaction[J].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, 2022, 99, 2762-2765.
3、侯金松,杨高升. 三(邻二甲胺基苄基)钇催化脂肪胺对烯腈的插入串联反应[J]. 有机化学,2022,42(07):2070-2078.
4、王磊,孙影,周冬冬.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实验编排的演变——基于实验探究水平和探究技能要求的视角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22,43(13):23-29.
5、张立惠,贾卫国,后勇军,孙影. 苯酚与碳酸钠反应再探究[J]. 化学教与学,2022,(09):95-97.
6、王磊,郑楠,孙影. 视觉表征视角下中学化学教科书编排的“三序”结合——以“物质结构”相关内容为例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22,43(05):26-33.
7、朱先翠,冯天懿. 紫外、红外、核磁共振和质谱在醛亚胺合成中的应用[J].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22,28(01):116-120.
8、孟潘,孙影,毛宣海. 文化自信视域下新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分析[J]. 化学教与学,2022,(03):84-89+78.
9、孟潘,孙影,王磊. 新加坡现行中学化学教科书视觉表征的文本研究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22,43(01):21-30.
10、陶贵德. 实验项目应急预案是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的关键[J]. 广东化工,2021,48(24):265-266.
11、许敏,马文,贾卫国,陈霞. 硫和氧化铜反应实验再探究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21,42(23):95-97.
12、李伟. 均相反应与非均相反应的教学探讨[J]. 广东化工,2021,48(22):286+279.
13、薛宇,李一梅. 我国专利创新对翻转课堂教学影响分析与思考[J].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,2021,(20):1-6.
14、马文,夏婷婷,孙影. 化学教科书中视觉表征的比较研究——以“化学键”内容为例[J]. 化学教学,2021,(10):25-32.
15、信欣,刘禹,孙影. “蓝瓶子”实验再探究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21,42(09):67-75.
16、王昭昀. 化学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——以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创新实验氟硼荧的合成及表征为例[J]. 广东化工,2021,48(08):310-312.
17、韩慧磊,孙影,刘亚丽. 学生素养发展导向的离子反应复习课设计[J]. 化学教与学,2021,(07):78-81+23.
18、吴轶鹏,孙影,王磊. 新版高中化学教科书视觉表征的文本研究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21,42(07):15-21.
19、王磊,朱成东,孙影,李金智.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研究——基于安徽省高中化学优质课的评析与启示[J]. 化学教学,2021,(01):23-28.
20、王磊,孙影,王洁. 我国现行初中化学教科书视觉表征的文本研究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21,42(01):60.
21、李金智,李莉,孙影. 数字化实验在高考化学试题解析中的应用研究[J]. 化学教与学,2020,(12):81-85.
22、马文,孙影,贾卫国,熊言林. 硫和铜反应实验再探究[J]. 化学教学,2020,(10):74-76.
23、柴卓. 铜催化外消旋叔碳立体中心的分子内对映汇聚式C(sp~3)—H键胺化反应[J]. 有机化学,2020,40(09):3001-3003.
24、吴轶鹏,韩慧磊,孙影. 国内外化学相异构想研究的进展与启示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20,41(17):105-111.
25、王淦. 绿色合成乙酰苯胺[J]. 科技通报,2020,36(07):1-3.
26、汪兵兵,刘孜敏,王银,王旦旦,李一梅. 化学学科视域下课堂互动双编码模型的应用研究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20,41(13):64-72.
27、李伟. 理想反应器反应效率的比较[J]. 山东化工,2020,49(12):124-125.
28、李伟.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教学实践与探讨[J]. 广东化工,2020,47(07):213+226.
29、韩慧磊,信欣,孙影. 运用数字化技术探究盐酸滴定碳酸钠溶液的反应[J]. 化学教学,2020,(03):56-60.
30、汪兵兵,程瑶琴,王银,王旦旦,李一梅. 云教学在化学师范生数字化实验课中的应用研究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20,41(04):60-68.
31、张保定,徐泓,盛俭发,盛恩宏. 利用数字化实验研究“油封”对水中溶解氧的影响[J]. 化学教育,2020,41(15):54-57.
32、王孝生,卢嘉,孙军勇. 硫酸二甲酯衍生化-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3种氯酚.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.2020:60-64+83
33、Ronghui Que, Sha Sha, Liqun Shen, and Yanlin Xiong, Changes of CO2 Concentration and Heat Illustrate Why the Flame Is Extinguished in the Candle-and-Cylinder Experiment[J].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, 2020, 97, 1195−1197.
34、王见,熊壮. 对分课堂在《有机波谱分析》教学中的应用[J]. 广州化工,2019,47(23):159-161.
35、程瑶琴,熊言林,信欣. 银氨溶液配制过程中的沉淀现象探析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9,40(23):75-76.
36、汪丰云,程红梅. 化学公会:我国第一个化学专业团体[J]. 大学化学,2019,34(09):121-124.
37、黄晖晖,汪丰云,范丹丹,刘昕. 新中国成立后中学化学核心能力要求的沿革——基于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文本分析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9,40(17):20-25.
38、马文,贾卫国. 钌宝宝的自荐信——我是抗癌小战士[J]. 大学化学,2019,34(08):47-50.
39、周映华,承勇. 浅谈PBL教学法在化工类的元素化学教学中的应用[J]. 教育教学论坛,2019,(33):170-171.
40、林琳. 课标实验版与新课标中的化学实验比较研究——以“物质结构基础”内容为例[J]. 化工管理,2019,(20):14-15.
41、孙影,信欣,吴晶. 探究碘钟振荡实验的最佳条件及反应机理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9,40(13):78-84.
42、汪兵兵,凡广伟,王旦旦,李一梅. 基于程序性知识的“抛锚式翻转课堂”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——以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为例[J]. 高等理科教育,2019,(03):121-125+60.
43、范丹丹,汪丰云,刘昕,黄晖晖. 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发展[J].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,2019,(09):30-35.
44、吴孔林. 浅析大型仪器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之间的关系[J]. 广州化工,2019,47(08):175-177.
45、凌平华,高峰. 浅议高校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[J]. 广州化工,2019,47(07):165-167.
46、肖笛,熊言林. 新加坡Chemistry Matters教材中实验内容的分析及启示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9,40(07):9-15.
47、孙影,刘禹,陈金水. 新加坡职前化学教师教育模式:评析与启示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9,40(06):91-96.
48、马善恒,夏建华,盛恩宏. 利用数学建模促进对化学知识的深度学习——以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考查为例[J]. 化学教学,2019,(03):79-81+85.
49、刘昕,汪丰云,黄晖晖,范丹丹. “巴斯夫~?小小化学家”活动对我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9,40(05):91-94.
50、孙影,潘平,王府. 模型认知视角下的化学键教学策略刍议[J]. 化学教与学,2019,(02):9-11.
51、肖笛,熊言林. 从PISA视角分析新加坡初中Discover Chemistry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思想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9,40(03):40-44.
52、汪丰云,吴凤兮,程红梅. 从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看有机合成的发展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9,40(02):89-96.
53、王素凡,王慧娟,许鹏. 聚苯撑乙炔螺旋异构体的结构和吸收光谱性质研究[J].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9,42(01):7-15.
54、柴卓. 外消旋吖丙啶的不对称转化反应研究[A]. 中国化学会(Chinese Chemical Society).中国化学会手性中国2019学术研讨会摘要集[C].中国化学会(Chinese Chemical Society):中国化学会,2019:95+94.
55、胡雨晴,熊言林. “懒人火锅”中隐藏的化学奥秘[J]. 中学生数理化(八年级物理)(配合人教社教材),2019,(Z1):56.
56、葛鲁攀,熊言林. 从化学核心素养角度探查我国高考化学考试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8,39(23):1-4.
57、盛荣,熊言林. “暖宝宝”发热的奥秘[J]. 中学生数理化(八年级物理)(配合人教社教材),2018,(12):28-29.
58、徐泓,夏建华,盛恩宏. 核心素养导向下中考化学试题特点分析及对命题的思考——以2018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试卷第15题为例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8,39(21):1-5.
59、李伟. 绿色化学与化工工艺学教学[J]. 广东化工,2018,45(19):122+134.
60、李伟. 化工工艺学教学方法与实践[J]. 山东化工,2018,47(19):138+140.
61、胡敏. 关于省立安徽大学化学系快速发展时期的回顾[J].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,2018,20(03):88-91.
62、李伟. 类比法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中的应用[J]. 广州化工,2018,46(18):122-123.
63、汪兵兵,凡广伟,程瑶琴,孙传文,王旦旦,李一梅. 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——以高中化学“金属的电化学腐蚀”为例[J]. 化学教与学,2018,(09):7-11.
64、肖笛,熊言林. 新加坡初中化学教材栏目设置的特点及思考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8,39(17):8-13.
65、孙影,陈继承,童彤. 某高校理科职前教师科学本质观的调查研究[J]. 高等理科教育,2018,(04):48-52.
66、王秀华. “工程制图含(CAD)”教学改革与研究[J]. 安徽化工,2018,44(04):115-116.
67、余楠. 新时期高校实验员队伍建设改革探讨[J]. 池州学院学报,2018,32(03):143-144.
68、李伟. 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探讨[J]. 广东化工,2018,45(11):262+271.
69、余妍霞. 对话:思想政治教育从“独白”到“互动”的转变[J]. 高校辅导员学刊,2018,10(04):37-41.
70、孙影,信欣,王府.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原理再探究[J]. 实验教学与仪器,2018,35(06):39-41.
71、刘桂云. 新时期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[J]. 教育现代化,2018,5(23):220-223.
72、王冬梅,孙军勇. 自制的苄氧基葫芦脲[6]应用于荧光光度法测定商业制剂中头孢曲松钠的含量[J]. 理化检验(化学分册),2018,54(05):502-507.
73、崔治清.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思考与探讨[J]. 广东化工,2018,45(09):234+223.
74、孙静,王小芳,汪丰云. 《化学教育》中化学史文献的统计分析——基于2007—2016年载文的研究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8,39(04):76-81.
75、孙影,信欣,许敏. 常见物质溶解过程温度变化的实验探究[J]. 化学教学,2018,(02):75-78.
76、孙影,信欣,冯正午. 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氢氧化铁胶体粒子的形成过程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8,39(03):65-68.
77、孙逸棋,熊言林. 中英化学教材“化学反应速率”内容比较研究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8,39(01):7-14.
78、何伟,熊言林. 美国新AP化学考试特点分析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7,38(23):62-67.
79、余楠,汪俊武. 如何提高现代分析设备在高校发展中的效能[J]. 分析仪器,2017,(06):149-151.
80、张新明,郭玉军,陶贵德,张武. 碱促进下空气氧化合成α-羟基苯乙酰胺[J]. 有机化学,2017,37(11):2993-2999.
81、刘桂云,胡炜佳,席贻龙.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演绎及其价值取向[J]. 教育现代化,2017,4(45):323-327.
82、刘金水,李明亮. 启发性教学在Fe(OH)_3溶胶电泳实验中的应用[J]. 广州化工,2017,45(20):143-144.
83、陈萌. 基于TPACK理论框架的学生“三重表征”的构建——以高中化学“电解池”教学为例[J]. 化学教学,2017,(09):46-50.
84、凡广伟,王银玲,李一梅. 基于翻转课堂与合作学习的文献管理软件应用教学设计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7,38(16):73-77.
85、汪俊武.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与运用[J].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7,34(04):97-101.
86、孙逸棋,熊言林. 英国索尔特高级化学课程内容设置及其特色分析——以“原子结构”为例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7,38(13):7-13.
87、吴凤兮,阙荣辉,孙逸棋,李嵚,熊言林. “变色冰火球”趣味实验的设计过程与思考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7,38(13):70-72.
88、朱成东,马善恒,熊言林. 运用手持技术探究氢氧化亚铁难以制备的原因[J]. 化学教育(中英文),2017,38(13):75-77.
89、孙永杰,熊言林,王苏荣,马晓梅,马勤勤,李中占,吕齐. 数轴在书写含铝元素物质与酸碱反应方程式中的应用[J]. 中学生数理化(学习研究),2017,(06):53-54.
90、汪俊武.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[J]. 学理论,2017,(04):240-242.
91、柴卓. 有机反应立体选择性描述术语%ee/er、%de/dr刍议[J]. 大学化学,2017,32(03):60-62.
92、阙荣辉,吴进,吴凤兮,熊言林. 氯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绿色化设计[J]. 化学教育,2017,38(03):68-69.
93、杨富国,朱琼霞.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[J]. 广东化工,2017,44(02):145.
94、杨富国,朱琼霞.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方式研究[J]. 广东化工,2017,44(01):170.
95、杨培俊,朱佑民,刘珍,柴卓. 路易斯酸催化外消旋吖丙啶不对称开环反应研究[A]. 中国化学会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.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[C].中国化学会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:中国化学会,2017:43.